咨询电话
18630265673
地址:保定市莲池区天威中路651-10号
能源互联网如何发轫:突破配电网
时间:2016-8-15
配电网——电力传输“最后10公里”
配电网:配电网可类比通信的接入网,起到将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的电能,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主机分配给各类用户的作用。按照电压等级可将其分类为:高压配电网(35—110KV)、中压配电网(6—20KV,苏州有20KV的)、低压配电网(220/380V)。我国习惯上把10kV中压配电网看做是配电网的主干,而它的供电半径约在10公里左右,因此我们可以将配电网看作是电力传输的“最后10公里”。
由传统到智能的发展之路
我国电网最薄弱环节
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,发展不平衡。近年来配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,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,配电网尤其是中压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,城市与农村、东部与中西部电网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。供电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。整体来讲,发展滞后(与经济发展需求、与国外先进电网)、地区不平衡(城农不平衡、东中西部不平衡)。
电网结构薄弱,自动化水平低。10千伏网架结构依然薄弱。城网和农网差距显著。10千伏线路仍有近一半未实现互联,农网互联比例仅为城网1/3。配电自动化水平较低。配电自动化处于起步阶段,故障诊断、隔离和恢复时间较长,无法实现网络重构和自愈。体现为互供能力差,直观感受为恢复供电时间长。
配电网基础数据差,信息化手段落后。配电网管理涉及到发展、农电、运检、营销、调度等不同部门,基础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。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、模型不一致,此外,缺乏数据共维共享机制。配电网投资少,建设水平低,导致配网通信及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,缺少信息获取渠道。体现为管理精细化程度差,数据、图形和信息无法对应,甚至存在某种意义上的“盲”。